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從小都是第一名,既聰明又努力,為何40歲後庸碌一生?學校教育沒告訴你的5件事

從小都是第一名,既聰明又努力,為何40歲後庸碌一生?學校教育沒告訴你的5件事

吳軍

職場

shutterstock

2023-11-06 11:00

為什麼有人既聰明又努力, 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這個話題說起來可能會讓人感慨,也會令一些人惆悵,但確實有很多人既聰明又努力,卻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我最初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源於2014年書寫《大學之路》一書時的發現。為了寫書,我花了一些時間了解身邊各種人的個人能力、受教育程度與生活、事業發展之間的關係。

 

發現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比如我的中學和大學同學,他們當初和後來的努力程度、成績的好壞、所上學校的優劣,與之後事業的成功與否,幾乎沒有什麼關聯,與他們個人幸福度的相關性就更小了。

 

特別是有相當一部分人,當時都上了清華或北大,可以說是既聰明又努力,生活習慣也好,但他們後來的發展,卻遠遠沒有達到自己的期望,甚至可以用「不如意」來形容。

 

當時,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總裁俞敏洪幫我推廣《大學之路》,我們一起做了不少節目,直接進行過很多交流。

 

他說自己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

 

此後,我就專門與中美兩國的很多教育工作者,一同探討這個問題。

 

延伸閱讀:「媽媽不在意你考98分,只氣你粗心錯1題」幼兒園就拚提前學習、小學生瘋狂內捲,台灣教育怎麼了?

 

我把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發現,結合教育工作者的補充,概括成為以下五個要點。

 

要點一:在學校時成功,不等於人生也會成功

 

 

人們常常會有一個誤解,就是把在學校時的成功,和日後整個人生的成功,畫上等號,或者在兩者之間建立起因果關係,並且在日後仍然按照過去成功的方式努力。

 

但實際上,學校的教育有很多局限性,不僅讓學生在某些方面,如同理心、意志力和創造力的培養上,有嚴重的欠缺,還誤導了學生們努力的方向。這裡有兩點應該特別引起大家的注意。

 

首先,絕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方式,都深受洪堡體系影響,而且目前依然遵循。

 

關於洪堡體系(註2-3: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是德國的教育改革家,《大學之路》一書對洪堡體系有專門的介紹,如果想了解,可以參考該書。),簡而言之,就是它能迅速培養一大批畢業後就能做事的標準化人才。

 

在一個國家工業化崛起的時候,這種教育體系是必要的,而且效果非常好。但隨著時代不斷的演進,社會開始需要多種多樣的人才了。

 

然今天學校教授給學生的內容太少,雖然某些專業課程可能講得比較深,但有些簡單的基本技能,很多大學畢業生居然都沒有掌握。

 

幾年前,郄小虎還在負責Google 的上海工程師團隊。

 

他有一次說,行政助理(即高級祕書)不好找。

 

我說,中國人那麼多,找個行政助理有什麼困難的?他說,按照公司的要求,這個人需要能和美國的同事用英語流暢地溝通,所以托福的成績要很高。

 

但徵才的時候發現,往往考得過托福的不會訂機票,會訂機票的考不過托福。

 

他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了,因為我的祕書在幫我訂機票這件事上,也練習了兩三個月,才讓我完全滿意。

 

好的祕書不需要向老闆問太多訂票細節,就能把行程安排妥當,這其實不是表面上那麼機械的工作。

 

實際上,在工作中比訂機票更重要的技能,恐怕都不只一百個,但學校卻不會教這些。

 

其次,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特長差別是很大的,譬如小張擅長長跑,小王唱歌好聽,小李很會察言觀色,等等。

 

但是,一個學生各科的成績,通常不會差距那麼大。

 

優秀學生可能每科都在90分以上,中上學生可能每科都是85~90分,中等學生每科則大概在80分上下。

 

照理說,如果自然發展,應該一門課的成績有的是90幾分,有的則是4、50分,因為人不可能各個方面都很擅長。

 

但現在,我們看到大部分學生似乎都沒有特別的短板,只能說是教育把學生塑造成這個樣子,看似沒有短板,其實也埋沒了特長。

 

我們平時說的「既聰明又努力」,通常都是以學校的標準來衡量的,但生活中用的卻不是這個標準。

 

把好幾件事都做成半吊子,不如做好一件事。

 

遺憾的是,學校的教育並沒有告訴大家這一點。

 

延伸閱讀:不考試不排名比較好?他小學3年都沒考試,長大後告訴你:「快樂學習」同學付出哪些代價

 

要點二:走出小圈子,才能獲得更多經驗和閱歷

 

 

很多既聰明又努力的人,很容易把自己限制在現有的、固定的朋友圈中。

 

在這個朋友圈裡,大家都知根知底,彼此非常信任,於是相處起來都覺得很舒服。

 

但問題是,在這樣的朋友圈裡,大家的想法太相似了,思想觀念、思維方式都是固化的。

 

如果一個人幾十年都在同樣的圈圈中轉來轉去,完全沒有意願走出去,那對他的發展必然沒有好處。

 

幾十年來,我遇到過很多比我聰明、成績比我好的人,他們幾十年都在同一個領域工作,按理說應該很有成就才對。

 

但實際上,他們取得的成就,和他們的年齡、所受教育、工作經歷以及個人聰明程度遠不相配。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他們一直在固定的範圍內打轉,有的人甚至幾十年的生活,都不超出一個城市的範圍。

 

他們當中也有出過國的人,有的甚至比我出國更早,但他們即使身體離開了故鄉,心也還在原來那個小圈子裡。

 

有人出國兩三年後,又一頭鑽回原來的圈子,回到過去的生活軌跡中。

 

這種現象在如今的年輕留學生中,也非常普遍。

 

人要想獲得更多的社會經驗和閱歷,就要接觸不同的人,了解他人的智慧、想法、生活方式和生活軌跡,再把這些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

 

英國經驗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培根,在其隨筆中提到了透過旅行與人交往、增加自己見識的重要性。他在《論遠遊》一篇中就開宗明義地指出:「遠遊於年少者乃教育之一部分,於年長者則為經驗之一部分。」

 

培根認為,遠行「與其說是去旅遊,不如說是去求學」。

 

出門前要事先做好準備,這樣到了國外「有何事當看,有何人當交,有何等運動可習,或有何等學問可得」,心裡就有數了,否則就「猶如霧中看花,雖遠遊他邦但所見甚少」。

 

作為經驗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培根非常看重經驗對人認知的重要性,而經驗在很大程度上來自閱歷。

 

如果一個人原本有很多機會見識世界、結交他人,卻因為自己在思維上的惰性而囿於小圈子,實在可惜。

 

而所接觸到的各種人,不一定每一個都比我們強,但他們在一起,一定會全方位超越我們自身。

 

他們會給帶來新思維、新觀念,甚至新的發展機會。

 

要點三:順利和優勢可能會耽誤人

 

 

當一個人被認定為既聰明又努力之後,他也會認為自己是天之驕子,覺得接下來成功是理所當然的,而一旦遭遇挫折,他就會認為社會對自己不公。

 

在發展的早期,那些既聰明又努力的人,收穫和付出通常是成正比的,但後來卻可能不再成正比。

 

這其實是普遍現象,但很多人卻不認同。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人在學生時代,努力和收穫能夠成正比,是因為他們被身邊的人,保護在一個平穩的環境中。

 

很多所謂的好學生,都是被老師和家長「餵養」大的,他們的成長過程一帆風順,很少遇到挫折,順順利利就能達成學業目標,甚至畢業後也可以不參加競爭,就獲得一份收入還不錯的穩定工作。

 

所以在這種平穩的環境中,似乎努力和收穫能夠成正比。

 

那為什麼後來成就又不能成正比了呢?因為他們進入了真實的世界,而真實的世界對人的要求是複雜多樣的,很多能力又是學校不會教的。

 

像是學校不會教你如何從戰略上進行思考,不會教你如何塑造自己的思維方式,不會教你如何看待命運和運氣,不會教你如何進行嘗試,不會教你如何經受住挫折的考驗,不會教你如何控制風險,更不會教你如何戀愛、結婚。

 

結果就是,很多從平穩環境中出來的人,到了30歲就能一眼看到自己退休時的樣子,不會變得太差,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更糟糕的是,即使對現狀不滿意,他們也沒有能力去改變。

 

由於從小缺乏受挫的經歷,也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因而不知道接下來該如何選擇,也就無法到達更高的階梯。他們不是不願意冒險,而是不知道該如何冒險,也不知道哪些險該冒,哪些險該防範。

 

要點四:做決定時不夠果斷

 

 

和不善於承擔風險相關聯的,是做決定時不夠果斷。

 

一般來說,人都想做出正確的決定,聰明人更是如此。

 

他們不能接受錯誤的決定,就如同不能接受考卷上的「X」一樣。

 

但生活中的決定並非只有對錯兩種,即使看似做出了正確的決定,也難講以後結果好不好,反之亦然。

 

害怕做錯決定,讓他們花了太多時間糾結。

 

做任何事都是有成本的,做決定時反覆比較看似是一種謹慎的做法,但實際上,這種費時間、花精力的謹慎是有成本的。

 

如果不同的決定對結果影響很大,那花點時間和精力或許是值得的;如果選A和選B的結果差不多,就不要把時間和精力虛擲在糾結上了。

 

凡事都要講究平衡,如果精挑細選所帶來的收益,還比不上它的成本,就是失去了平衡。

 

更何況,很多時候花一個小時、一天或者一個月做出來的決定,很難說哪個就更好。

 

但花一個月做決定,就意味著浪費了一個月的時間。

 

很多既聰明又努力的人因為天賦高、機會多,面臨的選擇也多,要做決定的次數更是特別多。

 

加上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他們每次做決定時浪費的時間就可能無法計算,結果生命就都在「做選擇」上虛度了。

 

我認識不少成功的農民企業家,他們大部分的學歷並不高,對自己的期望值沒有那麼高,需要做決定的機會也不多,但從不糾結。當然,這其中也有失敗的案例,但是成功的案例相當多。

 

究其原因,我認為是他們在做具體事情上花的時間更多,而不是把時間花在「做決定」上。

 

要點五:有限的經驗很難總結出普適的規律

 

人是一種善於總結經驗的動物。

 

但是,在總結經驗時容易有個迷思,喜歡用不完全歸納法,試圖從有限的經驗中,總結出並不存在的普適規律。

 

你可能聽說過火雞悖論,說的是養火雞的人每天準時出現在雞窩前給火雞餵食,久而久之,火雞就歸納出了一個結論—主人的出現意味著有吃的。

 

這個規律是否成立呢?火雞驗證了一年,都是成立的,於是牠們就相信這是個規律了。

 

但是,等到感恩節的前一天,主人給火雞送來的不是食物,而是屠刀。

 

世界上很多所謂的規律,其實都是透過這種不完全歸納法得到的,場景稍微變一下就失靈了。

 

一個既聰明又努力的人為什麼後來發展不好?據我觀察,很多人在一個領域取得成功後會變得自負,堅信自己在其他領域也能成功,然後簡單套用自己在原有領域獲得的經驗。

 

舉個例子,有一位曾經和我共事多年的工程師,他的技術水準很高,一開始被提拔得很快,但幾年後就遇到職業發展的天花板。

 

由於自己水準高,工作品質也高,因而他通常看不上其他工程師做的工作。

 

當他覺得別人的工作成果,達不到自己的標準時,他就捲起袖子自己上。

 

但隨著職級升高,他要管的事、輔導的人多了,不可能總是自己上,因此他能發揮的作用就被限制住了。

 

這位工程師過去成功的經驗就是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好,這個原則沒有錯。

 

但是,當他手下的人多到一定程度,招聘來的工程師就不可能都是水準很高的人了。

 

在下屬的平均水準降低後,保證工程品質,就不是靠以前的經驗能夠解決的問題。

 

我還有一位同事,在IT企業做得非常出色,後來因為有一家對沖基金公司高薪來挖角,他就跳槽了,但到了那裡很不適應。

 

他原先在IT 企業之所以成果不斷,是因為環境比較寬鬆,他想幾點上下班就幾點上下班,雖然每周工時很長,但是時間自由。效率高的時候,他就多工作;找不到靈感時,便去鍛鍊、休息。

 

但是到了金融公司後,他必須在早上開市前到達自己的崗位,一直到下午休市前都不能離開。

 

這種嚴格規定上班時間的工作方式,讓他感到自己的創造力無法發揮出來。

 

當然,更不習慣的是,他和新同事的做事方式不同。

 

過去在IT企業,一個產品要讓千百萬人使用,而且常常會使用很長時間,因此要用正確的工程方法做事情。

 

但在這家對沖基金公司,他的產品就是在自己的基金小範圍使用,能用就行;而且遇到新的問題需要馬上解決,因為市場不等人,沒有功夫讓他去打磨一款好產品。

 

所以,到了新環境,他過去的經驗不僅用不上,還成了負擔。

 

一個人如果過去一路很順利地走過來,現在遇到挫折,就可能陷入對自己深深的懷疑之中。

 

他們害怕別人批評自己,很容易從過度自信迅速變得縮手縮腳。那些既聰明又努力,最後卻陷入平庸的人,其實不是沒有嘗試過改變,也不是沒有挑戰過新的領域,然而想贏怕輸、怕丟面子的心理讓他們顧慮重重,動作變形,結果反而更容易失敗。

 

結論

 

很多的聰明和努力,只是在學校這個小圈子裡塑造成的表象。

 

學校其實是社會的一個簡單模式,在這個簡單模式中獲得優勢,未必帶給人真正的實力。

 

然而,這種所謂的優勢卻塑造了人的心態,使其陷入慣性思維,習慣於在舒適圈中生活,無法正確對待挫折,也無法果斷做出選擇,即使做出了嘗試,也很容易被挫折和失敗擊倒。

 

當然,這一切都是可以改變的,關鍵是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既然是聰明人,在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後,總會想出解決辦法的。

 

作者簡介_吳軍

他是電腦科學家、谷歌中日韓算法的主要設計者。

他是矽谷投資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

他是百萬暢銷書作家,得過文津圖書獎在內等中國各大圖書大獎。他的著作《吳軍閱讀與寫作講義》《吳軍數學通識講義》《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矽谷之謎》《見識》《格局》《態度》等十餘部暢銷書,作品多次獲得包括文津圖書獎、中國好書獎等圖書大獎。等十餘部書,本本獲得讀者肯定,累計銷量超過5百萬冊。

他是「得到APP」課程主理人,開設有〈矽谷來信〉、〈數學通識50講〉等專欄課程,訂閱人數超過80萬。

他還是兩個女孩的父親,把她們都送進了美國名校。

他經常旅行,熱愛紅酒、古典音樂、攝影,作品曾獲得國際大獎。

一個人如何能在這麼多領域做到頂尖水平?

靠的不光是他的學歷、知識、見識,還需擁有「元智慧」、「軟能力」。

 

本文摘自幸福文化《元智慧:人生沒有捷徑,但有方法讓你少走彎路!

延伸閱讀

不考試不排名比較好?他小學3年都沒考試,長大後告訴你:「快樂學習」同學付出哪些代價

2023-11-03

郭台銘副手/60歲賴佩霞:32歲帶著兩個小孩離婚,是我生命中最美的事「人生跌到谷底才能看到自己」

2023-09-14

台大畢業到雪霸做房務員「掃70間廁所領悟人生」:追求做到100分的性格,為何在職場碰壁

2023-06-18

高股息ETF大吹「親戚風」 3檔ETF將要募集「存股兼收益」!00919、00929、00932跟它們「有關係」

2024-04-19

高股息ETF這麼多,為何選00878做核心持股?達人存股千張00878、2年領374萬股息:符合1條件「退休金領不完」

202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