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班六年,光隆三代掌門詹賀博帶領光隆團隊走出火災陰霾,連創營收新高和首度淡季獲利,
憑藉的是長期打下的科技化管理基礎,讓光隆能迅速步回正軌,甚至再創奇蹟。
▲詹賀博用科技方式管理老廠,自信能帶領光隆再創奇蹟。(攝影‧劉咸昌)
「沒錯,你問得很好,所以我們報告下一頁就寫到我們的管理流程。」光隆董事長詹賀博做事一板一眼,接受《今周刊》採訪,不但準備了一份針對記者提問的六頁講稿,還附送長達十一頁的管理流程報告書,每個項目都以精準數據做績效佐證,是一位標準數字導向的經營者。
四十二歲的詹賀博是羽絨大廠光隆的三代掌門,十三年前回歸祖父詹發枝一手創立的事業,二○一三年接掌董座後,大刀闊斧改革,將年輕時在科技產業習得的一身科技化營運管理武藝,用在傳統紡織廠上,在去年和今年首季都交出亮眼的成績單。
延伸閱讀: 蘋果iOS 13來了!各項新功能一文掌握
延伸閱讀: 登船人次5年成長8成,解密台灣「郵輪商機」
去年光隆營收首度破百億元,今年首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二四%,創下歷史新高。以往屬於淡季的第一季皆虧損,一八年則因有前年火災保險理賠而獲利,今年卻是首度扎實地憑本業獲利,表現頗獲得法人肯定。詹賀博更表示,今年有機會連續七年成衣事業營收創新高,未來也將維持季季獲利。
年輕時曾在光寶負責中國工廠生產管理流程的詹賀博,有感科技產業每周都在變革,傳統產業卻二十年如一日,只訴求低勞力成本,「工廠不斷在廉價勞工成本的國家逐水草而居。」他認為傳產應向科技業看齊,才能提升生產效率。
八年前,詹賀博挑大樑,接掌長期虧損的成衣部門,踏上改革之路,如今成衣部門已成集團主要的營業獲利來源,貢獻度高達六成四。或許這段轉型故事,能成為傳統老廠的學習楷模。
打考績、祭獎懲 激出高效率
「工廠的問題,要工廠自己發起解決。」當時詹賀博有感生產效率低落,決定先找出越南廠的生產瓶頸,找來曾任Sony FA精密機械事業本部統括部長的早川雄之助擔任顧問,協助導入TPI(Total Productive Innovation,全面生產革新),提供包含生產流程及員工管理制度調整等建議,成衣工廠逐漸進入佳境。
詹賀博走馬上任,就到工廠第一線,他觀察到越南廠的產線布置凌亂,於是先把原本八十人的一字形生產線,改成每組四十人的U字形小組,每位員工負責的工段,也從一個增至三到四個。越南營運中心負責人任逸凡解釋,這樣產生兩個效果:一是縮短主管在現場管理走動的距離和時間,二是減少半成品在產線上停留的時間與堆放量。越南廠的生產量因此提高三○%,不良率則從二○%降低至六%。
為了讓工廠管理上緊發條,生產線主管、機械主管等須根據每月、每周產線、員工生產效率做檢討評估,決定接下來產線的人員配置和機台擺放。「以前這些都是憑主管感覺,現在都是靠數據資料來決定。」任逸凡表示。
同時,詹賀博要求根據員工每月生產數量做考核評估,表現好的給予對應報酬,不佳的則給予教育訓練,並祭出團體獎金,鼓勵彼此互助提升效率。
詹賀博自豪表示,以往越南本廠生產力只有七%(有效生產工時/投入生產工時),去年已經提升到五五%。「像我們出貨給客戶Marmot(全球十大頂級奢侈戶外運動品牌)的時間,接單到出貨原本是一八四天,現在則是一五一天。」詹賀博說。
「我們董事長常說,魔鬼藏在細節裡。」光隆特助李宗恆說。
為了管理更細膩,詹賀博導入智能生產,在產線上裝置偵測機,將產能數據上傳雲端。「以前是下班時,工廠發郵件告知當天產能;現在每七分鐘更新一次,透過手機就可即時得知產能。進入旺季時,業務就能根據數據要求工廠提升效率。」詹賀博說。
攻高毛利成衣 扭轉虧損宿命
不僅如此,詹賀博致力優化產品組合,成效也具體展現在財報上。從一二年至越南廠發生大火前的一六年,詹賀博積極進行產品結構調整,羽絨貢獻營收從四成下降到三成,成衣卻反向而行,從二成八成長到四成一。詹賀博分析,前者的毛利僅八到一○%,後者卻高達十七至十八%。一六年,光隆整體毛利已調高為十六.一%,遠超越一二年的十二.九%。
過去專攻冬季成衣的光隆,第一季向來虧損,但詹賀博調整產品結構的同時,也致力產品多元化,例如開始投入非冬季出貨的軍警制服、登山睡袋等,成功讓今年第一季首度轉虧為盈。
一七年越南工廠發生大火,讓改革一路順風順水的詹賀博重新審視管理制度。「當時心情很沉重。」他一面快速調度其他中國、台灣廠支援生產,同時狠下心撤換該廠高階管理層,並找來公衛中心檢查所有海外廠,徹底落實每周設備檢查。
兩年過去,光隆逐漸重生,儘管一八年整體獲利若扣掉火災保險受益,表現仍低於一六年高點;但詹賀博篤信能帶領光隆再創佳蹟,就算是眼下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他仍審慎樂觀,看好今年光隆有機會登上成長曲線的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