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科技點評—林宏文

曾任經濟日報記者、今周刊副總編輯,目前為財經節目與論壇主持人,長期關注產業發展,投資趨勢與國家競爭力等議題。

文章列表 351筆,顯示第8頁/11頁

「英穩達破產」和「日月光賣廠」,一個灰頭土臉,一個博得掌聲… 成功企業家最重要的心法就是這5字

電子業在12月1日發生兩件大事,一是日月光賣掉中國大陸四座封裝測試廠予北京智路資本公司,賣價與淨利分別為14.6億美元及6.3億美元;二是英業達宣布旗下太陽能事業英穩達因負債大於資產,決定以破產收攤。兩件大事都和企業的退出(exit)策略有關,值得仔細分析比較。

要疫苗卻拒絕美豬的行徑是「渣男」!?日本砸重金補貼台積電 台灣應拒絕再當溫室裡的巨嬰

最近看到崇越集團董事長郭智輝在《今周刊》寫了一篇專欄文章,談到日本人來台灣要遵守隔離14天的規定,但日本首批開放隔離期從10天縮短為3天的國家名單中沒有將台灣列入,卻又有台灣人主張應該爭取。

中國準備要打仗了?蔣尚義等3位台籍董事被換掉 中芯的圖謀讓外界不敢掉以輕心

中芯國際日前換掉來自台灣的三位董事,動作之大,引起市場不小的議論。上周我在經濟日報專欄寫了一篇文章,點出美中對抗才是背後關鍵原因,未來台灣敏感科技產業員工要到大陸工作,恐怕要面臨更凶險的環境挑戰。

張忠謀去年講的一句話,竟沒人聽懂!除了半導體,台灣的科技版圖深藏這些危機

上周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到玉山科技協會20周年壓軸演講,分享自己60年的經營人學習與成長歷程,直言美國要重建半導體製造是不可能的,還對英特爾「那個傢伙」執行長傑辛格做了一番評論。90歲高齡的老先生精神抖擻、熱情奉獻及教育半導體行業,日前又答應擔任台灣出席APEC峰會代表,著實令人敬佩。

「買庫藏股不如拿錢去做研發」,譜瑞-KY高價買股慘遭同業打臉…..觀察一家公司除了業績,還有財務操作能力!

繼大立光之後,千金股譜瑞-KY日前決定買回700張庫藏股,以其預計買回區間價格為1330元至2660元來算,預計買回股份總金額最多達18.62億元。 譜瑞在股價歷史高點區間,斥資超過一季以上的淨利買回庫藏股,這個決策判斷有點不太尋常,值得進一步探討。

台積電看好明年景氣,南亞科、華邦、群聯可望止跌回升?3圖表顯示,要選就選「這類」的股票

台積電上周四(10/14)舉辦法說會,重申供需情況還是緊繃,好光景將持續到明年。台積電定調明年景氣仍看好,股價也以強漲回應,但其他晶圓代工同業如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明年能否維持強勢,有待各家公司法說會揭曉。 至於半導體另一大重點市場DRAM、NAND Flash等記憶體產業,在第三季出現明顯跌勢後,明年景氣如何,更是接下來的觀察重點。

兩家生技公司赴美掛牌,一家大漲61%、另一家卻下跌20%,資深會計師點出關鍵原因!

台灣生技資本市場上周五(10/8)發生兩件大事,一是首度有台灣生技創投以SPAC公司在美股掛牌,這家Maxpro Venture未來將收購那些生技公司,對台灣資本市場會帶來那些衝擊,已引起廣泛討論。

中國會怎麼救恆大?台灣對DRAM公司、美國對雷曼的經驗顯示 這2點是關鍵

根據彭博的報導,中國政府日前出手,由瀋陽政府以100億元人民幣收購恆大集團所持盛京銀行的二成股權,並要求這些款項需用作償還恆大對該行的債務,以防止恆大風險繼續蔓延。 不過,這個動作同樣也惠及這家已陷入困境的地區性銀行投資者,其中包括恆大創始人許家印諸多一起打撲克的牌友。

一字之差,攸關國安問題!新版生醫產業條例惹批評,3理由點破學者盲點

為打造生技業的台積電,行政院院會日前通過新版的「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草案,除了延續即將於年底落日的舊版生藥條例,新版還會將生技代工業(CDMO)首度納入租稅優惠適用範圍。行政院已和立院民進黨團完成協商,力拼在年底前三讀通過,讓生技業的租稅優惠可以無縫接軌再延續十年。

最大外資空頭對台積電全面翻多!當初賣掉轉買長榮的人後悔了 因為他們忘掉這個投資原則

有關台積電漲價及未來半導體產業的動向,由於之前已有許多人談過,本來我不打算再寫評論,但剛剛收到朋友轉來一份100多頁的外資報告,過去一年不看好晶圓代工及台積電的大和資本證券,如今終於改變立場,把台積電目標價從595元調升到666元,投資評等也從持有(Hold)升到優於大盤(Outperform)。

「特斯拉是全世界最大的機器人公司」 從馬斯克不斷創新看台灣企業:為何毛利只有3%?

特斯拉日前在美國舉辦首場AI日活動,執行長馬斯克在活動當中拋出震撼彈,宣告特斯拉將打造人型機器人「Tesla Bot」,並預計明年就會推出原型機。

3位青年創辦英語學校激勵人心的故事 竟然遭到整頓!中港股市大崩跌 習近平下重手的兩個原因

近來北京政府宣布多項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對補教業、互聯網科技業以及房地產市場祭出一連串整治動作,不僅對產業造成深遠影響,更對上海、深圳、香港等資本市場,還有在美掛牌的中資企業都形成重大衝擊。中國大陸一連串的政策轉變,已波及全球資本市場,後續會如何演變,值得進一步深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