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投資 股票 高股息 金融股 存股

林弘全

林弘全
無名小站共同創辦人,也是全台最大群眾募資平台flyingV創辦人。 現在經營共創實驗空間「濕地」、 並成立NCTU Angel Club、FungLy Capital等天使與創投基金。

文章列表 34筆,顯示第1頁/2頁

順週期,過好年!

順週期,過好年!

經濟小週期的變數太多,不同產業有不同週期,幾乎不可能保證準確預測; 沒有人能打包票接下來一個月會上還是下,提前做好因應計畫才是關鍵。

一個元宇宙 各自表述

一個元宇宙 各自表述

究竟什麼是元宇宙?什麼又是 Web 3?我對於探討名詞定義不感興趣,當有人問我的時候,我只能試著用比喻來傳達我的體會。

請輸入關鍵字:焦慮

請輸入關鍵字:焦慮

從台股、美股到幣圈,行情好壞都讓人心情七上八下,既怕賠錢,但更怕少賺! 虛擬貨幣大抵是4年一循環,許多少年股神仍未經歷熊市的考驗,還不懂得「見好就收」。

比恒大更可怕的「灰犀牛」

比恒大更可怕的「灰犀牛」

全球都在屏息關注中國恒大風暴,擔憂是否會成為中國版的「雷曼時刻」,而忽略了眼前有另一隻「灰犀牛」,如果美國國債真的違約,那才是史詩級的金融災難。

當典範轉移  你準備好了嗎?

當典範轉移 你準備好了嗎?

在太平盛世陽春白雪的年代缺乏危機感,一場意外就可能改變一切。 面對不斷變動的局勢,停在原地不動,可能才是風險最高的選項。

解封前的挑戰

解封前的挑戰

隨著疫情逐漸受控,接下來的挑戰是重啟經濟。 如何在疫情防控與經濟恢復之間找到平衡點,在在考驗著政府的治理能力。

當我們一起走過

當我們一起走過

終究,這天還是來臨了,本土確診人數飆增,台灣已正式進入社區感染階段,現在,精神喊話或獵巫究責,對疫情都無實質助益。做好你我防疫責任,相信我們能挺過。

SPAC浪潮下的危機暗湧?

SPAC浪潮下的危機暗湧?

去年SPAC在美IPO總件數占比近半,讓人不禁想問,為何有如此現象? 是資金太多搶搭行情,還是超前避險防金融危機?不管如何,未來投資得更謹慎。

由「恆大事件」看中美實力差距

由「恆大事件」看中美實力差距

美中都有債務危機,處理的最終手段,多半就是向市場投放流動性的資金,但兩者成效差異極大,關鍵在於人民幣和美元的實力差距,而雙方對貨幣霸權的爭奪,也將衍生出不同的「債務風景」。

「四巨頭」的困境

「四巨頭」的困境

美國科技四巨頭CEO在聽證會上被質疑壟斷市場,我認為這些指控背後目的,仍然跟中美之間的衝突逐漸白熱化有關,講白了,就是要美國企業選邊站。

解封後的「日本化」

解封後的「日本化」

疫情後產業轉攻內需,恐受限市場規模和勞動人口衰退,產業變得更加兩極化,比如高端商品續漲價、其餘削價競爭,貧富差距加深,有如現在的日本……。

疫後的困局

疫後的困局

各國採取極端手段紓困,但消費緊縮所造成的經濟衰退,恐將無可避免。面對疫情帶來的經濟衝擊、對立情勢升溫,皆顯示疫後的世界局勢,絲毫不容樂觀。

時間的維度

時間的維度

一場疫情,意外把世界打回原形,人類文明,是否有倒退的可能,值得深思。

全球離大蕭條或已不遠

全球離大蕭條或已不遠

美國如果被迫進入「負利率時代」,就讓人不得不聯想到1929年的大蕭條,以及當時一連串的骨牌效應,全球經濟正處於薛丁格的「悖論」之中。

經濟逆風下的產業新契機

經濟逆風下的產業新契機

危機就是轉機,評論認為,當初SARS推動了台灣電商崛起,這次新冠肺炎,物流業、VR虛擬實境、視訊電話都有可能看到新契機。

比起飛行車,我們更愛講八卦

比起飛行車,我們更愛講八卦

文明的發展結果導致了技術的進步,背後的推手是人類的需求。 我們只缺臨門一腳就能有所突破,若能抓住未來人類的需求,將迎來第四次工業革命。

旅行的意義:北歐慢遊雜感

旅行的意義:北歐慢遊雜感

北歐的大眾交通幾乎完全數位化了,不過,不像中國使用高科技驗票, 而是單純信任,由車長抽查,效率比不上機器,卻是北歐獨特的「慢活」文化。

去中心化金融仍有長路要走

去中心化金融仍有長路要走

臉書上周公布了Libra穩定幣計畫,樂觀者認為其將成為美元的數位替代品; 但虛擬貨幣持有者仍屬少數,顯示去中心化金融離真正普及,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Both Sides of the Table

Both Sides of the Table

我偏向將台灣推往小政府體制,以更類似新創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保持彈性及活力,並培養更多曾坐在桌子兩端的專業人才,要有創業精神,也需要有投資、管理經驗。

斜槓/中年

斜槓/中年

伴隨區塊鏈興起給我的世代危機感,反而讓我反思, 不能再像過去一樣把精力過於分散在不同領域,什麼都要,而必須學會取捨。

Not Sexy, but Make Sense

Not Sexy, but Make Sense

十年前的矽谷工作經驗,相當程度影響了我回台的創業歷程, 今年我選擇來到西雅圖,透過與不同文化的團隊交流、分享觀點,收穫甚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