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房價 遺產稅 fed 00919 美元

台灣醫療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台灣醫療共有306項結果
職場

1年20萬人遇職場性騷擾,為何申訴比例卻超低?她揭跟台灣人天性有關:不喜歡抗爭、習慣吃悶虧

職場性騷擾事件引發社會關注,據勞動部調查,2022年約有20萬人在職場受到性騷擾,其中約14萬人為女性、6萬人為男性,但分別只有3萬及9500人提出申訴;而未提出申訴的主因皆為「當開玩笑,不予理會」。律師陳孟秀在臉書分享過去承接案件經驗,發現遇到性騷擾事件的當事人都有個共通點是「自責」;她也呼籲若遇到性騷擾,可以採取3種措施自保。

日期:2023-06-04

健康

創全台唯一「三位一體」生醫園區!北醫大雙和校區啟用,發展生醫轉譯基地

臺北醫學大學今(6/1)在雙和醫院,舉辦雙和校區啟用暨63周年校慶典禮,現場貴賓雲集,包括副總統賴清德、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教育部高教司長朱俊彰及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等貴賓皆蒞臨致詞。北醫大體系校院主管、校友及各界貴賓逾400人,共同慶賀北醫大啟用雙和校區,未來將成為臺灣生醫科技發展的重要基地。

日期:2023-06-01

保險

「這麼便宜!」網紅爸爸來台就醫只花82美元,同樣療程在美國要1000美元,健保收費讓外國人驚嘆

最近看到一位在台灣很知名的美國YouTuber莫彩曦,拍了一支影片《看到台灣醫療費傻爆眼!》,這位網紅全程拍她父親來台的醫療初體驗,結果看了兩個專科醫生,照了X光及超音波檢查,還在肩膀上打了一針,最後只花了新台幣2500元(82美元),這位在美國就是當醫生的莫爸爸驚呼,「這個價錢確定是在看醫生嗎?也太便宜了吧!」

日期:2023-05-10

科技

蔡明興喊「生技潛力遠勝金融」、蔡宏圖旗下創投押3成、生策會新理事1/3是科技老闆… 市值飆破1.4兆! 市場大咖為何瘋生技?

近一年來,儘管加權指數表現溫吞、大盤整體市值減少,但生技總市值卻是逆勢創高,衝破1.4兆元,當資金紛紛湧入,看好生技發展趨勢的背後,有哪些在產業間逐漸出現的質變,讓市場大咖也要加碼投資?

日期:2023-05-10

政治社會

草案初審通過 病患權益、醫病利益關係仍存疑慮 再生醫療雙法拚三讀 兩大爭點擺不平

今周刊編按:經過漫長的五年協商,「再生醫療雙法」因各界認知歧異,再度錯過5月底結束的立法院會期三讀時機。然6月加開的臨時會料將聚焦大法官人事案、「性平三法」修法,再添再生醫療雙法闖關三讀的變數,恐致又得延到新會期才有機會處理。歷經立法院初審及朝野協商,再生醫療雙法爭點逐漸收攏,針對其中最關鍵的爭議條文,衛福部參考醫藥界、學者意見「大翻修」,卻反倒引來部分立委反對,卡關癥結為何?

日期:2023-04-26

科技

再傳捷報 博晟生醫OIF產品成功日本授權 愛膝康產品進入粵港澳市場

高階骨科醫材廠博晟生醫(6733)海外市場布局再傳捷報,近期與日本藥廠Fujimoto Pharmaceutical Corp.簽訂骨再生產品「骨生長因子」(Osteo-Inductive Factor, OIF)日本獨家授權合約,完成首例國際市場授權,簽約金將於第二季認列。博晟表示,OIF產品能成功通過國際藥廠驗證,將有效提升其他國家授權合作意願,目前正積極與中國夥伴進行商業洽談,預計於今年底前將會簽訂合作合約,陸續完成美歐中日等主要市場版圖。

日期:2023-04-11

政治社會

缺藥困境》短缺藥再增百餘種 基層藥局買不到 連替代藥也缺!30年最大藥荒三對策

今年初爆發的缺藥問題,至今仍未終結,近一個月內通報短缺的藥品再增上百種。未來如何「對症下藥」,增加國內藥品供應韌性,聽聽專家和學者怎麼說。

日期:2023-04-06

健康

2023全球最佳醫療照護城市評比出爐 台北、高雄同獲冠軍 評比大讚台灣健保系統

台灣以完善的醫療服務與健保制度聞名國際,國際知名統計網站「RankingRoyals」近日發布「最佳醫療照護城市」排行榜(Cities With The Best Health Care),其中台灣的台北市、高雄市同時以86.4分並列全球冠軍,顯見台灣的醫療體系備受肯定。此外,「最佳醫療照護城市」排行榜第3至10名則分別為澳洲黃金海岸(Gold Coast)、泰國清邁(Chiang Mai)、挪威特隆赫姆(Trondheim)、韓國首爾(Seou)、蘇格蘭格拉斯哥(Glasgow)、厄瓜多昆卡(Cuenca)、英格蘭里茲(Leeds)及荷蘭海牙(The Hague)。

日期:2023-03-30

政治社會

專訪/吳怡農:不選立委不是要退休!透露下一步方向「反戰、避戰前提就是備戰」

壯闊台灣聯盟理事長吳怡農日前宣布不登記參選2024立委,將全心投入「後盾計畫」。吳怡農接受《今周刊》專訪表示,中國花費不少力氣、資源以武力威脅台灣,台灣社會要做更好準備不是為了接戰、上戰場,是要嚇阻戰爭,「反戰、避戰的前提就是備戰」,唯有建立自身國防能力,才有可能落實中立與反戰。至於未來是否不排除重返政治領域,吳怡農笑說他這次的聲明不是「退休聲明」,是要說明他接下來這段時間要為台灣國安做更多貢獻,其中「後盾計畫」就是有實質影響的事。他強調,在國防改革上只要有機會與行政、立法部門合作,他絕對會全力以赴。對於日前有多名學者發動反戰聲明連署,稱俄羅斯雖是俄烏戰爭主要發起戰爭之犯罪者,但挑釁主犯是美國,從犯是英國,設圈套的人比動手殺人更糟糕。吳怡農直言,所有討論與辯論都應基於事實且符合邏輯,「期待這些學者能多看新聞、多讀歷史」。

日期:2023-03-21

健康

疫情降「清冠一號」不退場,EUA延長至明年6月底!賴清德確診也靠它:盼嘉惠全世界

新冠肺炎爆發3年多,已造成全球6.75億人感染及687萬人死亡,我們所在的台灣同樣不能倖免,幸而國內防疫提前部署,台灣中醫更在新冠疫情中發揮相當大的成效。中醫師公會全聯會於今(3/12)日舉辦「第93屆國醫節第15屆台北國際中醫藥學術論壇」,細述中醫藥在這場世紀大疫中所做的貢獻及角色,並發表台灣民眾對清冠一號使用的情形及滿意度調查。衛福部長薛瑞元則表示,原訂今年6月停止緊急授權的清冠一號,EUA也將延長到明年6月,當前首要任務是積極協助取得藥證。

日期: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