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etf推薦 退休金 00939 通膨 存股推薦

遞減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遞減共有394項結果
情感關係

小資幸福法:只要200元台幣就能讓人幸福的祕訣

雖然我極力推廣「三行正能量日記」,但還是有人「一行都寫不出來」,說「整天都沒發生一件開心的事」。沒有開心的事,可以嘗試自己製造。

日期:2023-02-20

生活消費

要價數萬元「老茶」卻有重金屬、農藥甚至是黴菌?醫師、茶農教戰怎麼保存才能健康喝

不少台灣民眾愛喝茶,較講究的還會自行購買或收藏高級茶沖泡飲用,然市面上的茶葉百百款,甚至有行家特愛存放了10幾年甚至更久的「老茶」,要價甚至數萬元!但茶要怎樣喝才能安心?要注意哪些有害物質殘留?超標的茶喝多了有何隱患?就由毒物醫師、主管機關、專業茶農說分明。

日期:2023-02-17

房地產

不是農民,可找農會辦房貸嗎?資深房仲曝優惠條件「最高可能貸8成」...利率、還款方式一次看

隨著銀行房貸利率漲,房貸族利息負擔也越來越重。中央銀行近期公布2022年12月五大銀行新承做房貸利率已升至1.864%,已經是連13升並創下7年新高。若以房屋貸款1000萬元試算、20年期本息均攤,以去年一整年升息2.5碼來看,每月房貸支出將增加約3000元,全年約增加3.5萬元左右。至於買房時申辦貸款,究竟是找農會或是銀行申辦會更有優勢呢?房仲指出,大型農會通常資金大且結構穩定,不受銀行法列管,所以提供的利率很有競爭力,承做區域和貸款成數,相對於銀行有的區域只能放款6成或7成,農會只要擔保品和還款人條件好,都有機會可以貸到8成。可是如果不具有農民身分,這樣也可以貸款嗎?其實大多數的農會承做房屋首購並沒有身分限制,除非是要購買農具需要低利貸款,才會用到農保身分。

日期:2023-02-08

聰明理財

存股助理心法與觀點︱慢跑「333原則」,度過存股撞牆期

前三年(2019~2021)可說是價值投資型存股族的黑暗期!三年來,加權指數大漲63%,把每年追求頂多10%~15%(股息+價差)報酬率的存股族硬是給比了下去。就連巴菲特的報酬率也輸美國大盤(標普500指數)連續多年。偏偏到了2022年,全球股市蒸發大跌oo%,存股族手上持股也平均少oo%,似乎也沒多抗跌?原文為20210702

日期:2023-02-06

理財

想靠存股安心退休,多少錢才夠?樂活大叔施昇輝揭開輕鬆倒賺3%的方法!

最近收到一則網友的私訊,提到他剛滿30 歲,即將有一筆2,000 萬元入帳,問我是否靠存股領息,就能退休,然後可以開始享受人生了?

日期:2023-02-03

保險

年終放大術2 預算有限 專家親授投保最佳基本款 開工前檢視保障夠不夠 挑選實支實付留意三訣竅

又逢年終、紅包入袋時間,民眾可趁此機會檢視醫療、意外保障,且針對預算有限的小資族,業者首推意外險、重大傷病險及實支實付三類型保單。

日期:2023-01-17

政治社會

GDP保3落空,政府普發現金、拿錢救企業能對症下藥?「130萬低薪族恐更艱難」

2023年全球經濟嚴峻挑戰,台灣經濟成長率估將放緩至2.75%,行政院週四(1/12)宣布通過「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要從去年超徵的4500億元稅收,拿出3800億元來作為強化整體經濟、社會及應變能力。政府此番撒錢刺激經濟、活絡內需,積極佈局抗經濟風險,策略真是對症下藥嗎?學者說,從結果來看,可能只做對了一半。

日期:2023-01-12

健康

BAKER導覽醫學實驗設備大未來 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讓長壽的未來更健康

實驗設備大廠Baker亞太區經理 蔡慈予Kalucia Tsai表示: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均壽命延長是現今醫療體系可見的事實,然而其伴隨著是人口老化的現象。但是活得長壽也必須活得健康才可以確保生活的品質。如何在晚年確保仍擁有健康的身體以及生活品質,細胞治療以及再生醫學是當下的趨勢與確定的未來。

日期:2023-01-03

房地產

忍7年還完百萬房貸,他曝1招還錢「免多繳利息」!專家:忘做這動作「你的房子不是你的」

按下「結清」那一刻,房貸族肩上的壓力終於卸下了!央行15日宣布升息半碼,公股行庫針對優質首購族地板價來到1.935%、逼近2%大關,讓有殼一族每個月的負擔更為沉重,有民眾便分享,自己辛苦了7年如今將2百多萬的房貸全數繳完,按下結清的瞬間超開心,除了分享喜悅之外,他也不吝嗇分享自己的還錢小撇步,教大家如何不讓銀行賺走利息!(原文刊載於2022/10/7, 更新時間為2022/12/21)

日期:2022-12-21

健康

不會消失的水痘病毒藏在神經節 年過五十最好施打帶狀皰疹疫苗

你一定聽過皮蛇,也許還聽過帶狀皰疹的神經痛,發作起來好比生產痛,令人難以入眠!好消息是,帶狀皰疹疫苗已證實有足夠的防護力,但兩款疫苗怎麼選?優缺點一次解析。

日期:20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