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保額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保額共有345項結果
理財

拒當下流老人!先別管健保、勞保漲不漲了  專家教你如何規劃退休生活保障

健保基金財務吃緊,連續四年靠安全準備金填補短絀,安全準備金明年將低於安全水位,健保會明(27日)將討論明年保費是否調漲,漲幅估落在4.91%至5.65%。不論這次漲幅為何,可預期未來費用將逐年提高、補助的服務將通盤檢討、部分給付項目可能縮減或提高支付條件。醫療支出無法完全仰賴國家,近期又頻傳國民年金基金、與勞工退休基金同樣有財務危機,顯見生活不能全賴國家的社會保險。民眾未來退休生活品質該如何保障?若趁年輕時提前佈局,又該如何規劃高CP值的保單?

日期:2020-11-26

保險

破解保單理財迷思 不能光看利率還要比未來現金流

高齡化人口結構讓退休成為理財顯學,以保險商品為例,部分保守型投資人會將還本型壽險商品與銀行的定存利率做比較,錯將 IRR (內部報酬率) 與「比定存利率高」類比,輕忽保單解約衍生的手續費或保單滿期後對退休生活正面的固定收入效益。

日期:2020-11-21

稅制

兒子跟爸爸買房,就不用付贈與稅?國稅局列6大財產移轉地雷,誤踩直接課10~20%贈與稅

父母可能會想用低價出售房產給子女、為子女購置房產,或是為子女還清債務等方式,去降低子女未來生活的負擔,但這些行為全部都會被國稅局認定為財產贈與,需課徵10%~20%的贈與稅。

日期:2020-11-20

聰明理財

錢都放定存、買很多保險...竟害你晚年淒涼?她從女工到CEO:這10個壞習慣,每天偷走你的錢

小編最近看了一本很勵志正向的好書:《逆轉女王:從女工到CEO的真情告白,即使滿手爛牌也能晉升人生勝利組!》,因為被副標題吸引目光、想要一探究竟,令人好奇主人翁Dr. Selena如何從高職女變身財經博士、從女工變身網路公司CEO?在該書中她與讀者自述了個人奮鬥歷程,更不藏私地分享獨門輕鬆無痛理財術,再次證明恆古不變的定律:「只要夠努力,人生到處都是機會!」不僅是人生路上的每個選擇,學會個人理財也是同樣的道理……。本周小花平台專題報導套用Dr. Selena所說:「學會理財,是女人翻轉命運的唯一機會!」帶領讀者看她如何不向命運低頭、成功逆轉自己的人生?也不失為一個活教材,現在拿出紙筆,準備做筆記囉!

日期:2020-11-11

保險

儲蓄水位拉警報!全台三成民眾存款低於5萬,「這縣市」存最少

台灣金融研訓院今(30)日推出台灣首份金融生活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全台竟有高達三成的民眾存款低於5萬,其中完全沒有儲蓄者,比例達16.6%。

日期:2020-10-30

保險

32歲肺腺癌末期,花百萬治療妻離子散…預防癌症的保險怎麼買?3大保單保障大不同

日前有媒體報導,一名正值青壯年的上班族,與新婚妻子正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時,卻被診斷出罹患肺腺癌末期且被醫師宣告僅剩下3個月壽命……;之後他與妻子協議離婚並忍痛拿掉了孩子,同時全心接受治療,在醫師的建議下使用多種自費藥物,從確診罹癌迄今,短短時間內已累計超過新台幣上百萬元,這絕非是一般家庭所能負擔!

日期:2020-10-28

聰明理財

老伯買南非幣高配息基金,攤開對帳單,200萬慘剩70萬...悲情「投資型保單」3要素全中了

會再次寫這個主題是因為台灣人受到的傷害很大,尤其是老人家,受到理專不清楚的說明,然後就投入,造成資產重大損失,最後由兒女向我諮詢後決定停損。經過業主同意,放上一些真實的對帳單......

日期:2020-10-19

保險稅務

人均壽險保障僅160萬足夠嗎?除檢視保單缺口外 高資產族群想「富過三代」有哪些關鍵?

你的壽險保障足夠嗎?根據壽險公會最新統計,台灣人平均壽險保單死亡給付僅新台幣66萬、人均壽險保障約160萬元,這樣的保障金額對於身為家中經濟支柱的家長,恐怕不夠。

日期:2020-10-15

保險

父給子女各200萬,結果被課18萬贈與稅!不想送錢給國稅局,買保單你該懂的幾個節稅細節

父母離世後將財產移轉子女必須注意稅務制度,如果未釐清免稅額規範,很有可能被要求補稅甚至罰款。一位父親分別贈予2名子女一人200萬元財產,想說一年有220萬元贈與免稅額(編按:從2022年起為244萬元),但卻還是被國稅局課18萬元贈與稅。原來是因為每年220萬元的贈與免稅額度,是以「贈與人」送出去的錢做計算,而非每一位「受贈人」收到的錢分別計算。

日期:2020-10-06

保險

低利環境下,買利變型保單該注意什麼?專家:先思考這3件事

為了規劃理想的退休生活,許多民眾會將利變型壽險,視為資產配置的選擇之一,但在利率處於低檔,且未來幾年,低利環境仍可能持續的情況下,購買利變型保單,有哪些該注意的地方?這類商品,對不同年齡、不同理財需求者,都是合適的商品嗎?

日期:20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