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0056 0050 輝達 00878 00940

人民銀行也挺為難

人民銀行也挺為難

2016-06-09 09:27

中國央行在一年內,第四次轉換政策基調,銀行貸款量大起大落。原因在於,中國政府在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刺激之間重心搖擺,貨幣政策自然搖擺。

今年五月前三個星期,媒體報導,中國四大國有銀行才借出去一二○○億美元。當市場正為經濟放緩擔心,五月最後一個星期四大行貸款暴增,一個星期借出接近先前三個星期的總量,全月新增貸款也就扶搖而上了。

這是中國人民銀行在一年內,第四次轉換政策基調。去年第四季度,京城上下都在談「供給側改革」,銀行收縮信貸。今年第一季度在穩增長的政策下,新增貸款在一月和三月先後創出歷史第一和第三紀錄。然而,權威人士言論再次改變了中國央行立場,四月新增貸款只有三月的三分之一。五月的大部分時間,銀行仍小心翼翼地借貸,但是最後幾天就開始了衝刺。


市場對中國央行政策的評價是,「穩健的貨幣政策很積極」;政府對央行政策的要求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真的穩健」;央行自己的說法是,「我們一直挺穩健的」。其實,政府在供給側改革和需求側刺激之間重心不斷搖擺,貨幣政策自然搖擺,銀行貸款量自然大起大落。


中國央行的貨幣政策到底是穩健還是積極?筆者認為,本屆政府的貨幣政策,除了最初的一年外,始終是積極的,印錢速度堪比二○○九至一一年的四萬億時代。人民銀行透過定向發行向政策性銀行注入流動性,再由政策性銀行資助基建項目,乃是基本套路,中間還有為地方債置換鋪路的任務。


但這次貨幣政策擴張的效果,明顯不如上一次,工廠訂單三月跳升一個月後,四月就又沉寂了。政策性銀行的借貸節奏也放慢,因為如今能找到好的基建投資項目越來越難。五月底銀行借貸衝刺,多數都是短期流動性安排,進入實體經濟的不多。換言之,貨幣擴張的乘數效應越來越低,實體經濟並未受惠於寬鬆貨幣政策。


這個情況在歐洲、日本也同樣存在,只是那裡的央行坦承貨幣擴張。問題在於改革裹足不前,貨幣政策從來都是輔助,是為結構改革鋪路的。穩健的貨幣政策真的做到穩健,必須有其他政策措施的配合,必須有改革的推進,必須再燃起民營投資的積極性。

(本專欄隔周刊出)

延伸閱讀

美國工資增長仍過熱、日本經濟悄然轉向…陶冬:聯準會下半年要升息幾次,自己也沒確定方案

2023-07-09

中國太陽能發電,高歌猛進

2023-06-07

美非農就業人數意外大增,Fed升息陷入掙扎…經濟數據有點難堪,陶冬預測「這時」就會出手

2023-06-04

美國通膨再現!5月PCE增推升Fed升息機率,人民幣震盪走低…陶冬:貶值非壞事,可助打破通縮

2023-05-28

五一長假,消費強還是弱?

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