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鋼鐵股 富邦金 開發金 鴻海 升息

NIKE最新與熱門精選文章

熱搜關鍵字:NIKE共有520項結果
科技

全球搶再生能源!有綠電、有訂單,地方補助衝綠電,政府協力推平台!

談起綠電,有人認為那是老闆的事,與自己沒有關係;也有老闆認為,那是大企業的事,現在還不需要考慮。而城市的競爭力,是由所有企業所凝聚堆砌而成的。當企業的綠電需求無法被滿足,全球趨勢快速變化,城市若置身事外,遑論競爭力,事實更顯示只會遠遠被世界拋在腦後。

日期:2022-05-10

國際總經

股市重挫散戶往哪逃?在恐慌下反而有「便宜好貨」!專家建議先自問4件事:別一昧砍股票

今(2022)年受到通膨、聯準會升息、全球疫情以及俄烏戰爭的夾擊,全球股市動盪不安,美股道瓊週四(5/5)不如前天上漲力道,重挫逾千點,那斯達克也寫下2020年後單日最大跌幅;台股部分,週五(5/6)日開盤一度暴跌逾380點,電子股一片綠油油,台積電大跌超過2%、單日市值蒸發3630億元,加權指數終場收在16408點、下跌287點。在股市劇烈震盪時,投資人未來該如何操作?專家認為,應該先捫心自問4件事,而不要一昧跟進拋售股票。

日期:2022-05-06

學員個股健檢、飆股推薦

5月W1 黑馬股推薦

本文提供之訊息謹供參考,所談到的股價與個股僅為教學與文章舉例,無任何推薦之意,買進賣出仍請投資人自行判斷。本文內容僅供訂閱戶本人使用,非經授權嚴禁任何翻印、轉載,或以任何型態傳播於他人。

日期:2022-05-01

傳產

為拿下adidas,他飛總部24次才得機會!「打工皇帝」從10坪發跡:現在困境不是沒單「是沒產能」

從1人公司到千人公司,2019年冠星-KY(4439)回台上市,這是董事長林錦茂打拚27年的成果。只是,公司上市4年,他才發現資本市場與他的想像不一樣,「我以為只要將公司做好、賺了錢,市場就會買單。」今年他決定改變,年後從廣州返台,和法人、投資者見面,溝通想法。他指出,高獲利紡纖股本益比約為25~30,冠星目前明顯偏低。其實,自掛牌以來,冠星每年殖利率都超過5%。去年ESP10.72,今年預計配發4.5元現金、2元股利,以目前(4月26日)股價134元,殖利率高達4.8%,他強調:「公司會往高殖利率方向走。」

日期:2022-04-26

傳產

拿房子去抵押、四處找股東接下公司…彰化花壇這家紡織廠,如何讓Nike、Adidas都成為終端用戶?

根據《財訊》報導,不到五十歲的邱倉沛接手宜進老廠,自立門戶宜新,靠著改良彈性紗的獨門技術、少量多樣客製化,及親力親為的堅持,做到市占最大,也擄獲織布大廠的心。

日期:2022-04-12

台股

美股利空夾殺、台股掀「萬七」保衛戰!台積電、鴻海、聯發科挺住穩軍心

編按:美股週一(4/11)遭多重利空夾擊,以科技主為首的那斯達克、費半重傷超過2%,台股週二(4/12)開盤即摜破萬七大關,最低來到16905.13點,下跌超過143點,不過接近9點半時,台積電拉升至平盤之上、鴻海、聯發科翻紅,企圖穩住盤勢。近午盤台股僅小跌仍力守萬七。外資近日仍持續提款,5天累計賣超1278億元,八大官股券商則是肩負政策使命,連6日累計買超297億元,光是買超台積電、聯電、聯發科就超過一半157億元。

日期:2022-04-12

傳產

疫情害Nike、adidas等品牌關店止血 為何「鞋全家福」屹立不搖?4優勢成存活關鍵

自疫情爆發以來,不少知名店家因不堪長期虧損而吹熄燈號,一名眼尖的網友發現,像是熱門品牌Nike、adidas都有關店的趨勢,唯獨「鞋全家福」屹立不搖,好奇為何在疫情期間營運還能這麼「穩」?

日期:2022-04-10

國際總經

富比士1000名富豪排行,台灣51人擠進榜!他曾只是鄉下鞋廠主管,憑什麼變「鞋王」躍台灣首富?

美國雜誌《富比士》(Forbes)最新公布2022年全球富豪榜,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成為全球首富,以2190億美元身價擠下蟬聯4年榜首的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而台灣首富是神秘「鞋王」張聰淵,身價高達117億美元,其次是旺旺集團創辦人蔡衍明,身價78億,第3名長春集團聯合創始人林書鴻,身價72億美元,鴻海創辦人郭台銘69億美元、廣達集團創辦人林百里59億美元,分居4、5名。

日期:2022-04-06

傳產

「紡織資優生」儒鴻被外資砍殺,就此跌落神壇?公司寫了5套劇本:已經走出營運低谷

根據《財訊》報導,俄烏戰爭讓油價漲幅加劇,影響成衣紡織廠進貨成本,即使儒鴻可以順利轉嫁品牌商,但未來是否會引發停滯性通膨,導致消費力跟不上,是觀察指標。

日期:2022-04-05

國際總經

從反壟斷到地區保護主義 ——兼論特殊紗供應商宏益纖維

隨著反壟斷及重商主義抬頭, 全球化轉型為區域化,朝「短鏈」發展。此外,具戰略性的企業所有權也日益被重視,若還想透過併購模式擴大規模,恐遭極大壓力。

日期:2022-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