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 共91筆,顯示第4頁/7頁
從歐美對俄的金融制裁可見,用錢賺錢的金融業影響力可觀,但如何真正落實ESG,排除高度「漂綠」的企業,才不會從賦能者變成加害人。
俄烏衝突,引發國際對於能源、作物與礦物等供應危機的議題,但台灣並未坐擁天然資源,如何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成為敲響保命策略的警鐘。
「2022年世界風險報告」出爐,「氣候行動失敗、極端天氣、物種多樣性損失」入列前三大議題; 而台灣的未來就在低碳出口,在商言「環境」的時代早已來臨。
台灣經濟成長勢如破竹,但齊頭式的補貼下,如何真正濟弱扶貧,才能維護實質的社會正義。
為了因應全球零碳排的目標,製造業將面對巨幅減碳的嚴苛條件,百分百使用綠電也勢在必行,這無疑是一場需要藍綠攜手共業的挑戰。
全球化的影響下,世界愈來愈小,災難卻愈來愈大,新冠肺炎就是首場考驗,而合作事業互助的存在,有機會布建更好的生態環境。
從無法預期的新冠病毒,到近期中國恒大的虛胖財富,若改變不開始,伴隨而來的災難終將反噬,人類要共同承擔這些扛不起的災難。
荷蘭退休基金在投資標的上,拒絕投資造成氣候變遷的化石燃料,未來如何兼顧投資報酬與永續發展,勢必浮上枱面,成為全球趨勢。
為期約兩周的東奧落幕,這回國手的鬥志與拚勁,感動疫情期間鬱卒的國人。 而企業在低碳轉型上也得向運動員看齊,要堅持不懈、找對方法推動,讓台灣被世界看見。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距離復甦還有一大段路要走,政府須帶領台灣企業在危機中找到轉機,把握無經濟接觸和出口導向商機。
荒腔走板的超前部署禁不起意外爆發的嚴苛考驗,讓台灣變成全球抗疫被檢討的另一種典範,期許台灣能從中學到教訓,「拜託!讓世人再度佩服咱們吧!」
疫情未見高峰,全球陷恐慌,VUCA時代(指不穩定[Volatile)、不確定[Uncertain〕、複雜[Complex〕,及模糊[Ambiguous〕的狀態)到來,我們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