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看見明天
熱門: 台積電 兆豐金 勞退 勞保 航運股

陶冬看世界

陶冬
瑞士信貸私人銀行部高級顧問; 研究興趣側重中國經濟, 兼顧亞洲及其他國家地區經濟分析。

文章列表 568筆,顯示第18頁/21頁

2018年注意這三個泡沫:美股、日債、中國房地產

2018年注意這三個泡沫:美股、日債、中國房地產

2017年非常有意思。美國總統川普入主白宮後,一度被國會、媒體撞得頭破血流,但是借稅改方案一役逆襲得手,儼然成了美國的救世主,但是“通俄門”陰霾揮之不去。

貨幣變局來自宏觀審慎政策

貨幣變局來自宏觀審慎政策

銀行業外的貨幣擴張,乃是近年中國經濟系統性風險的潛在發生地,這是宏觀審慎政策的針對目標之一,是防範系統風險的主要戰場。

美國減稅,全球變局

美國減稅,全球變局

川普取得第一個立法勝利,成功推出稅改應只是時間問題。這是雷根時代以來最大稅改,對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競爭力均有重大影響。

比特幣值得投資嗎?

比特幣值得投資嗎?

7年升值近20萬倍的比特幣,已經強大到幾乎所有大央行都開始研究如何監管。 電子交易時代,非政府主導的貨幣有其生存價值。加密貨幣最終會成為通用的交易、儲蓄手段。

雙11節對剩下364天衝擊巨大

雙11節對剩下364天衝擊巨大

新零售已不僅是網購,當消費者為衝動式購買戲言要對自己「剁手」時, 許多行業的傳統商家,真的要仔細想想他們會不會有朝一日被「砍頭」。

全球QE下,打工仔是輸家

全球QE下,打工仔是輸家

真正意義的貨幣環境正常化,其實遙遙無期。在QE肆虐的大環境下,金融資產價格、生活成本的上升都超過工資上升,打工仔要靠工資過活,越來越難。

脫歐困局與英國房地產

脫歐困局與英國房地產

英國脫歐的分手費始終談不攏,若2019年3月前英國仍無法談妥新貿易關係,則勢必有許多企業會將業務搬離英國,對極度依賴外資的英國而言,其房市也將受到牽連。

定向降準是政策工具的突破

定向降準是政策工具的突破

中國人民銀行宣布定向降準,將更多資金引導到實體經濟,幫助中小企業。筆者認為,這次定向降準是微調貸款走向,中性趨緊的貨幣政策基調並沒有改變。

通膨哪裡去了?

通膨哪裡去了?

從葉倫就任美國聯準會主席到現在,3年來,她所預告的通膨壓力,並未到來。濫印鈔票,沒帶來物價上升;就業熱,也沒帶升物價。通膨哪裡去了,全世界都在問。

獨輪車上的世界經濟

獨輪車上的世界經濟

全球經濟增長看起來風風火火,但力度闕如;新經濟動能、市場出清都沒出現。世界經濟仍坐在貨幣政策的獨輪車上,一旦唯一的輪子不動,經濟的車子也無法走太遠。

縮表後的世界

縮表後的世界

2017年是QE退場元年,此言毫不誇張。不只美國縮表,其他地方也在發生。貨幣政策不再為市場單邊護航,波動加大、資金流向更難琢磨,這是縮表後必須正視的。

中國的年輕消費群

中國的年輕消費群

56歲,這是全球保時捷車主的平均年齡;然而在中國,車主平均年齡是36歲。 中國消費轉型快速,年輕一代已成為消費主力,並左右中國的經濟走勢。

川普交易成為川普風險

川普交易成為川普風險

川普甫上任,在市場上掀起「川普交易」旋風,成了風險資產價格助推器,如今,美元、美債卻回到他當選前的水準,反映出市場對川普內閣的失望。

想了解未來消費,必須認識90後

想了解未來消費,必須認識90後

中國的消費群體勢力正在改變。每6人就有一位90後,敢花錢,僅26%有適當儲蓄;注重體驗、個性,與上一代大不同,他們的消費模式將左右中國未來十年的路徑。

增長新週期:扶不起的阿斗

增長新週期:扶不起的阿斗

今年中國經濟被寄予過高期望,政策性投資不輸二○一○年;只是這回的「新上升週期」,是用錢堆出來的,難以激起民營企業積極響應。

香港能不能成為矽谷?

香港能不能成為矽谷?

美國矽谷的新創產業全球知名,而香港雖然資金、創意、人才薈萃,為何無法打造成新創企業的天堂?顯然除了政府角色外,缺少了某些重要的元素。

退出QE已開始,但挺難的

退出QE已開始,但挺難的

當世界3大央行先後縮表,全球流動性退潮成為不可迴避的新趨勢。不過,除非改革或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突破,否則QE短期雖面臨回收,但QE再現也不出奇。

商業銀行縮表更可怕

商業銀行縮表更可怕

去年起,中國政府開始要求金融去槓桿、去風險,監管雷厲風行,帶來一場信用收縮。加強監管力度、肅清腐敗,長遠來看都是好事,但矯枉過正,反而會造成新風險。

縮表了,你還是投資天才嗎?

縮表了,你還是投資天才嗎?

金融海嘯後,美、中、歐、日的央行陸續實施流動性擴張,制止了市場恐慌。如今,聯準會考慮收縮資產負債表,而此舉對於高槓桿借貸者來說,影響甚大。

強美元,弱美元?

強美元,弱美元?

柯林頓時代一向奉行強美元,但川普卻認為美元太強,和財長理念分歧。對照他競選時的口號「讓美國再次強盛」,維持強勢美元,可能還是有其必要性。

川普與「供給側改革」

川普與「供給側改革」

健保法案的挫敗,讓外界開始擔心川普內閣改革能力。然而市場的失望,反映出期待上的偏差,因為比起需求刺激,川普更重視的是供給側的改革。